第232节 端平入洛2-《狠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乔行简与袁韶(南宋进士,史弥远的党羽,现任提举洞宵宫观使)合谋相位是明显的,当时乔行简地位仅次於郑清之,现在在据关守河问题上,他终于与郑清之的貌合神离走到了分道扬镳。

    两相争朝,在朝堂上大声咆哮,责任在于宋理宗,他必须咽下这个苦果。

    宋朝的“冗官”现象根本无解,顶多改善一二,盖因皇帝不信任武将,对于文官,他们又何尝深信?

    郑清之与乔行简闹不和,宋理宗并未罢黜乔行简,此乃帝王心术,用来牵制郑清之。

    他们不吵不闹,官家心中不安。

    吵了闹了,官家耳朵受罪。

    作为右宰相,政事堂老大,郑清之的建议自有一批朝臣为他呐喊助威,声势不小。

    但乔行简也不孤单,纠集了一批党羽来为他支持他,并且还有意外之援。

    签书枢密院事郑性之与乔行简不是同伙,他名字与郑清之只差一个字,五百年前同一家,但郑性之对他这个本家的进兵策略是不感冒的。

    他赞成乔行简的意见,认为进兵太过冒险,不可为之。

    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陈贵谊同样认为进兵不可取,与其讲兵法,不如讲兵员,陈贵谊是忠顺军的“老迷弟”,认为两淮之兵对付蒙古铁骑,只怕力不从心,换作是忠顺军出动还差不多。

    兹事体大,双方争执不下,有人提议问问地方大员的意见吧,他们身处一线,也有发言权。

    宋朝处于战争前线的大员有两淮制置使赵范和淮东制置使赵葵,他们是提议人,当然赞成出兵。

    除他们之外,还有四川制置使赵彦呐、京湖制置使史嵩之、权沿江制置使吴潜,朝廷遣使急问赵彦呐、史嵩之、吴潜的意见。

    然而,得到的回复是三位制置使的一致反对,反对进兵以据关守河的策略!

    提出的意见与乔行简的意见大同小异,都以和为贵,不要出兵,维持现状,与蒙古人谈判。
    第(2/3)页